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長照機構災害防救平時整備及災時之作為

防災任務怎麼做

平時作為:

  1. 了解災害風險:透過查詢災害潛勢資料、調查過去受災經驗以及檢查機構環境,可以了解機構面臨哪些災害風險!
  2. 應變作業編組:依照機構可使用的人力與機構可能面臨的狀況,建議可配合既有消防編組,分為三班或五班。
  3. 聯絡網:災前先建立聯絡網,災害發生時便能迅速聯繫可以提供協助的對象。羅列出機構在災時可能需要的連絡電話且加以分類,置於方便查閱之處;平時就要與聯絡對象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,提升災時聯繫效率。
  4. 其他整備工作:災前需要事先準備與安排的內容包含物資設備整備,以及疏散避難規劃。
  5. 災害管理計畫:完整的災害管理計畫可引導機構進行災害整備與應變工作,降低災害衝擊。
  6. 演練:擬訂完災害應變計畫之後,必須定期進行兵棋推演或實兵演練,以確保災害應變計畫可行性,並藉此熟悉災時整備應變工作。

災時作為:

  1. 掌握災害即時資訊:當地震發生或颱風警報發布時,除了巡視機構周邊環境、蒐集機構內部災情外,還可以透過下列各項管道掌握災害即時資訊: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LINE官方帳號、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災害情資網、全民防災e點通......。
  2. 物資與交通工具確認:物資-颱風警報發布或地震發生之後,須重新清點物資,確認數量與分配情形。交通工具確認-危急時向政府、軍隊、其他機構、鄰里等尋求外援;確認數量、分配、設備的特殊需求(包含住民與設備運送),務必確認外援單位提供的交通工具是否適合載運院民;已淹水至一定高度時,橡皮艇是目前主要的撤離器具,卻有容量小、易翻覆的問題,同時須注意都市中淹水面下可能暗藏玄機,尤其是施工路段。
  3. 通報作業:通報作業重點在於傳達正確的機構災害應變資訊,包含向外尋求救援、通知機構住民家屬以降低人員不安、向機構內的人員公布機構的災害應變資訊。
  4. 避難收容:依據院民避難時間、機構人力、機構設備、災害情況、外援人力抵達時間等因素,判斷避難模式與時間,避難收容可分為就地避難、機構內垂直避難,及異地撤離。   
  5. 復原工作與檢討紀錄:(1)災害警報解除後,應確定機構與設施設備安全無虞後才能將院民送回。(2)注意院民的情緒狀況,適時給予心理輔導。(3)災害事件結束後,須針對平時減災、災前整備、災中應變,以及災後復原作為與問題進行檢討與紀錄,並視情況修正災害應變計畫。